孩子成績不好,家長該怎麼辦?家長的態度,決定孩子的未來:不要讓批評成為他放棄的理由

家長的態度,決定孩子信心與未來方向

面對孩子考差的成績,許多家長會第一時間情緒一上來,感到失望之後,立刻責備孩子。但你是否想過,這樣的態度,可能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?
在孩子最需要鼓勵的時候,家長的支持,才是他們重新站起來的力量。

不是孩子不努力,而是他也失望了

孩子考差,第一時間一定是自己對自己超級失望。家長可能只是看到的是成績單上的分數,也沒有跟平均指標去比對,甚至沒看到孩子獨自躲在房間裡的沉默。
其實,大部分的孩子並不是不在意自己的表現,他們只是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,也沒有人從旁協助,或者在過程中承受了太多壓力而喘不過氣。不管是不是孩子,甚至是大人,都希望自己能有好結果,因為這不只是對父母的交代,更是對自己努力的回應,也希望自己拿到一些結果。

當結果不如預期時,他們內心也充滿了挫敗與自責。這個時候,如果家長第一反應是責怪,無異於在孩子已經跌倒時,再補上一腳。
反而是那句簡單的「沒關係,下一次我們一起想辦法」,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力量,才能讓孩子在哪裡跌倒,就在哪裡爬起來。

我見過一些家長的態度,讓我想說這句話:「孩子不是拿來丟臉的」

我曾經遇過一些家長,在面對孩子的成績時,語氣充滿了無奈與羞愧,家長對我說:「他考這種成績,我都覺得丟臉,謝謝老師你還願意收他當學生。」這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。

因為我知道,學生其實不是不認真,有可能只是剛好沒發揮好,而這個成績也明顯影響了他與家人之間的距離感。當家長把孩子的成績當成自己的臉面,孩子也會默默把失敗當成一種羞辱。他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讓爸媽失望了,是不是不值得被愛了?但事實上,沒有一個孩子天生想讓自己考差。比起責備,更需要的是一個告訴他「我還在這裡陪你」的大人。

而且,一時的失敗真的不代表整個人生的失敗,孩子的成長有很多面向可以看,也不是只有成績100分才是好孩子,我想說的是,只要不放棄,永遠有機會,但前提是家長不要帶頭嫌棄孩子,而是趕快再尋求各方協助,看有沒有更棒的學習方法,也許哪一天試對了,孩子就開竅了! 家長的態度,決定事情的走向。

成績只是階段,不是終點

很多家長把孩子的某一次成績,看成他一輩子的樣子。事實上,成績只是孩子在學習路上的一個階段性成果,它反映的只是當下的狀態,而不是一個人未來的全部。有些孩子在國中成績普通,但到了高中甚至大學,才真正找到自己的興趣與節奏,反而越來越有自信與表現。

相反地,被成績壓得喘不過氣的孩子,可能在心裡慢慢累積「我就是不行」的自我認知,影響的不只是學業,而是整個自我價值感,然後自我放棄,漸漸的孩子會越來越沒有信心。家長該問的不是「他為什麼考不好」,而是「我怎麼幫他重新站起來」。成績可以補,信心卻一旦破碎就很難修補。

真正的支持,是在孩子跌倒時的態度

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而是完成,和一個願意在他失敗時仍站在他身邊的大人。成績不理想的時候,不需要馬上提出檢討清單,而是先讓孩子知道,他不是孤軍奮戰。
家長的語氣、態度、甚至一個眼神,都可能成為孩子勇敢面對下一次挑戰的關鍵。你可以問他:「你覺得自己哪裡沒準備好?」或是說:「我們一起來看看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幫上忙。」

這些看似簡單的對話,其實傳遞的是信任和陪伴。當孩子感受到背後有人支持,他更願意再試一次、再努力一點。別忘了,真正讓孩子有力量的,不是一百分的分數,而是百分百的理解,和家長這個最強大的後盾。

結語:態度,才是孩子信心的根基

當孩子成績不如預期時,請記得,你的語氣和情緒,可能比分數本身更有影響力,更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動機,這個時候,家長寧可先抽離現場一下下,等到情緒和緩一點再來討論成績。

孩子不是不知道自己考得不好,而是在那樣的時刻,他其實更希望你不是第一時間的批評者,而是那個願意牽著他手,陪他走過這段低谷的人。

在孩子走得不順的時候,你是選擇離開,還是繼續陪跑?家長的角色,從來不是要求完美的考官,而是那位一直相信他能更好的隊友。一個不放棄孩子的大人,孩子才能有更多勇氣往前走,哪怕下一次還是跌倒,他也會知道:「我不是一個人。」

購物車
內容索引
返回頂端